出自韓非子的寓言故事


《韓非子》中的寓言故事數(shù)量居先秦散文之首,其中一部分已成為我們當(dāng)前所用成語典故的出處,比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shù)等。還有一些寓言故事雖然不被人熟悉,但卻蘊含了深刻的道理。
出自韓非子的寓言故事?
【三人成虎】
魏國被趙國打敗了,因此魏國的太子和大臣龐恭將要送到趙 國的首都邯鄲,充當(dāng)人質(zhì)。臨走時,龐恭對魏王說:“要是有人跑來向你報告,說大街上跑出來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嗎 ?”
魏王搖頭說:“我不相信。大街上哪里來的老虎?”“要是接著有第二個人跑來報告,說大街上發(fā)現(xiàn)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魏王遲疑了一下,仍然搖頭說不信。龐恭再問:“如果馬上又有第三個人跑來報告說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點頭說:“我相信了。三個人都這么說,一定不會有假?!饼嫻鹕碚f道:“誰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當(dāng)三個人都說有,大王就相信 了。
現(xiàn)在邯鄲離魏國比從這兒上大街遠得多,在大王面前說我壞話的又何止三人,請大王明 斷是非?!惫蝗琮嫻?,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謠言,以至當(dāng)他從邯鄲回來后,魏王 再也不愿召見他了。
【螳螂捕蟬】
園中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動翅膀悲切地鳴叫著,準(zhǔn)備吮吸些清涼的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螳螂伸出兩只像砍刀一樣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時候,卻不知道黃雀就在它的后面 。黃雀伸長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時,卻不知道榆樹下面有個拿著彈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長長的,正在瞄準(zhǔn)它。 孩子一心想射殺黃雀時,卻不知道前面有個深坑,后面還有個樹樁子。這都是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后隱藏著禍害的表現(xiàn)呀!
【濫竽充數(shù)】
齊宣王在位時,喜歡聽宮中樂隊吹竽。每次觀賞演奏,他總是讓三百人一起吹奏。有位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知道齊宣王喜歡聽眾人吹竽,便投其所好,向齊宣王吹噓自己如何擅長吹竽,請求宣王同意他參加樂隊的演奏。齊宣王答應(yīng)了。每逢演奏時,南郭先生都搖頭晃腦、裝模作樣地吹竽。就這樣,他享受到了和其他吹竽人同樣的俸祿后來,齊宣王死了,兒子齊愍王即位。齊愍王也喜歡聽竽,不過他不喜歡龐大的樂隊合奏,而只愛聽獨奏。南郭先生一看無法混下去了,只好乘大家不注意,悄悄地逃走了。
【嗜魚拒饋】
春秋時公孫儀任魯國宰相,非常喜愛吃魚。全國人民爭著買魚送他,但公孫儀一概不受。他的弟子很好奇,問道:“你明明愛吃魚,為什么不接受呢?”
公孫儀回答說:“正因為愛吃魚,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別人獻來的魚,一定會有遷就他們的表現(xiàn);有遷就他們的表現(xiàn),就會枉法;枉法就會被罷免相位?!?/p>
公孫儀接著回答道:“只要我的相位一免,想吃魚也無人贈,連自己買來吃都難辦到。若是不收別人的魚,不但不會被免職,想吃魚時,還隨時可以買來吃。”韓非結(jié)語:“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惫珜O儀知道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別人為自己,不如自己為自己。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被蛟唬骸耙宰又葑又?,何如?” 其人弗能應(yīng)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又賣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無論用什么矛都無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無論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那個人被問得啞口無言。什么矛都無法穿破的盾與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時出現(xiàn)在一起。

最新文章
十二生肖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