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知勁草歲寒識松霜的出處


“疾風知勁草”,用狂風考驗草木的堅韌來比喻危難時刻考驗人的意志。出自唐代李世民的《賜蕭瑀》。歲寒知松柏,形容只有經過嚴冬,才知道松、柏能夠耐寒。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
疾風知勁草歲寒識松霜的出處
疾風知勁草出處
《贈蕭瑀》李世民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譯文
在猛烈狂疾的大風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強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動蕩的年代里才能識別出是不是忠貞不二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為公為國為民為社稷的正義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內心里必然懷有忠君為民的仁愛之情。
《贈蕭瑀》是李世民賜給蕭瑀的一首詩。前兩句寫識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頌揚蕭瑀在動亂和危難時刻經受住了考驗,表現出一個臣子的忠誠和立場。后兩句寫知人善用,以反襯正,欲揚先抑,著意突出蕭瑀作為一個智者所具備的仁義之心。
疾風知勁草的含義
“疾風知勁草”,用疾風中的勁草來比喻經得起考驗的人?!鞍迨幾R誠臣”意思是在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忠誠。板蕩,《詩經·大雅》中《板》《蕩》兩篇都是寫當時政治黑暗,政局動亂。這里指混亂、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坝路虬沧R義”,意為勇猛魯莽的人不懂得義,但蕭瑀是懂得義的,所以蕭瑀不是一個頭腦簡單的勇夫?!爸钦弑貞讶省保鉃橛兄腔鄣娜艘欢ㄓ腥蕫壑?,蕭瑀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有仁愛之心?!坝路虬沧R義,智者必懷仁”,稱贊蕭瑀是一個有仁有義、智勇雙全的人。
“疾風知勁草”不是李世民的原創(chuàng),原本是《后漢書》中漢光武帝劉秀贊譽王霸的話:“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李世民引用前人的句子來稱贊蕭瑀,如同將一顆寶石鑲在一枚精美的首飾上,形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凹诧L知勁草”作為一首精美小詩中的句子,隨著這首詩而廣為流傳,成為名句?!凹诧L知勁草”還和“烈火見真金”結合,形成流行更廣的俗語。
歲寒識松霜的出處
《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對這一章的通常理解是——孔子說:“(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這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不會凋謝的?!蔽闹杏盟砂卦谀隁q寒冷之時仍不會(像其他的植物一樣)凋謝作比喻,用來表達對君子之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贊賞。
歲寒識松霜的理解
孔子這段話是他帶領眾弟子周游列國期間,在陳、蔡兩國間被一群不明是非的人圍困,他環(huán)顧四周景色,而發(fā)出的感嘆。他不是輕易說出來的,而是蘊含著深刻的含義,它意寓著人的品質、氣概、人格,這是內在的精神品質,平常還不一定能看得出來,只有在艱難困苦中才能鮮明地看得到,可以說孔子是以贊譽人們不為環(huán)境所動的堅貞品格的口氣,提出了人生修養(yǎng)必須具備的那股韌勁,或者忍耐力。
孔子以松柏傲霜雪的精神以寄寓人們在修身正已旅途中必備的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可謂精辟之至、準確無誤。
松柏,是古代常見的喬木,壽命長久,活它個幾百年跟玩兒一樣。古人營造墳丘,高立封土廣植樹木,種的就多是松樹柏樹。因為松樹柏樹四季常綠,備受古人的喜歡。尚書里面說“厥草惟夭,厥木惟喬?!备叽蟠渚G的樹木,便是喬木,而一年四季常綠的,就松柏。
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對松樹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堅強不屈的品格,更是把把松、竹、梅譽為“歲寒三友”。因為孔子的這一番話,一下子“歲寒松柏”成為了千古名言,也被后人不斷加以延伸應用,儒家集大成者荀子,就曾經說過:“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p>
無論是松柏還是君子,都需要經歷考驗才能看得出本性。正所謂疾風知勁草,板蕩見忠臣。生活中的很多人很多事,往往平時不見真章,直到關鍵的時刻,才能讓人看穿琢磨透。先賢們歷經磨難初心不改,珠玉在前,所謂“學國學”,想要當君子,學的不就是這個嘛。
拓展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六·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初,太平公主與其黨謀廢立,竇懷貞、蕭至忠、岑羲、崔湜皆以為然,陸象先獨以為不可。公主曰:“廢長立少,已為不順;且又失德,若之何不去!”象先曰:“既以功立,當以罪廢。今實無罪,象先終不敢從。”公主怒而去。上既誅懷貞等,召象先謂曰:“歲寒知松柏,信哉!”時窮治公主枝黨,當坐者眾,象先密為申理,所全甚多;然未嘗自言,當時無知者。百官素為公主所善及惡之者,或黜或陟,終歲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