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榷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手機端
當前位置: 91開學網(wǎng)

 > 

知識點

 > 

讀書筆記

 > 

二十四橋明月夜全詩

二十四橋明月夜全詩

2024-03-16 16:03:00 660瀏覽

“二十四橋明月夜”描寫的是揚州的別樣景象,詩中選取了二十四橋這首寫意非常美的橋,別有用意。之所以名為二十四橋,據(jù)言是因為曾經(jīng)有二十四個美人在橋上吹簫。

二十四橋明月夜全詩

寄揚州韓綽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注釋

①韓綽:事不詳,杜牧另有《哭韓綽》詩。判官:觀察使、節(jié)度使的屬官。時韓綽似任淮南節(jié)度使判官。

②迢迢:指江水悠長遙遠。一作“遙遙”。

③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謝。

④二十四橋:一說為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對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一做了記載。一說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五:“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后,……揚州鼓吹詞序云,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p>

⑤玉人:貌美之人。這里是杜牧對韓綽的戲稱。教:使,令。

譯文

青山隱隱約約綠水千里迢迢,秋時已盡江南草木還未枯凋。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這美人現(xiàn)在何處教人吹簫?

賞析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節(jié)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作過推官和掌書記,和當時在幕任節(jié)度判官的韓綽相識。此詩是杜牧離開揚州以后,在江南懷念昔日同僚韓綽判官而作。

這是一首與友人韓綽調(diào)侃的調(diào)笑詩。

首先是遠景,青山綠水;其次是全景,秋草未凋;再次是近景,二十四橋;最后是特寫,玉人吹簫。

動人的是景,感人的是情,因為這是他們當年所共同經(jīng)歷過的情景,原處一地,現(xiàn)隔萬里,景在情就在,情在景依舊,不管是以景寫情,還是以情帶景,通過這樣的畫面來寫出對友人的思念都順理成章。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杜牧被任為監(jiān)察御史,由淮南節(jié)度使幕府回長安供職后所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開成元年(836年)秋。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節(jié)度使掌書記,與韓綽是同僚。

唐代的揚州,是長江中下游繁榮的都會,店肆林立,商賈如云,酒樓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樓之上,常有絳紗燈數(shù)萬,輝羅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廣記》卷273引《唐闕文》)?!靶允枰胺攀帯钡亩拍粒谶@樣的環(huán)境中,常出沒于風月場所,有不少風流韻事,韓綽在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長安后寫詩寄贈。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孫。唐代文學家、大和進士。晚年長居樊川別業(yè),世稱杜樊川。

文以《阿房宮賦》為最著名,詩作明麗雋永,絕句詩尤受人稱贊,世稱小杜。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題烏江亭》等,膾炙人口。年輕時即好讀兵書,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戰(zhàn)論》《守論》《原十六衛(wèi)》等文論當代兵事。會昌三年(843年),昭義軍亂,上書李德裕論用兵之法,為德裕采納。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詩集注》《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