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幾乎每個小朋友都聽說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不僅僅是個歷史故事,其中也蘊含著非常深厚的哲理。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個故事,從中獲得啟發(fā),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勇敢的克服困難。
司馬光砸缸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流傳最多。這里面的道理,不是僅僅用“機智”兩個字就可以說明的,從思想方法上來說,這個故事特別有意義。小朋友掉進水缸,按一般的思維方法,我們考慮的一定是盡可能把他救出來,抱出來,拉出來,扯出來……這些,小孩子都無法做到,于是就只能去找大人。
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我們就發(fā)現(xiàn)水缸之所以成為這個小朋友危險的重點,關鍵在水,如果沒有水危險就不存在,這樣想了以后,注意力就不一定非放在“小朋友如何出來”這一點上,也可以放在“如何把水放掉”這一點上,而解決后一個問題,比直接救小朋友快的多。
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應該沉著冷靜,鎮(zhèn)定自若,同時我們也應學習司馬光那種沉著冷靜,勇于救人的精神。這就啟示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講究多元化,不要單一。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內(nèi)容
宋朝的時候,有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叫司馬光。他小時候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情。
有一天,他和小伙伴們在庭院里捉迷藏。有一個小伙伴悄悄地爬上了假山。假山旁邊正巧有個大水缸,里面裝滿了水。
這個小朋友一不留神,腳下一滑,“撲通”一聲掉進了大水缸里。
同伴們一下子慌了,有的跑去找人,有的大喊:“救命??!救命??!有人掉進水缸里啦!”
司馬光飛快地繞到假山后面,噌噌幾下爬到水缸邊,使勁伸手去拉水里的小伙伴??墒鞘直厶蹋瑝虿恢?。
同伴們又急又怕,不知如何是好。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來。司馬光的腦子里飛快地想著救人的辦法,突然,他一眼瞥見了地上一塊大石頭,頓時眼前一亮,有了主意。
司馬光飛跑過去,用力搬起地上的大石頭。
他抱著石頭使勁朝水缸砸去。
“砰!”水缸破了,里面的水“嘩”的一聲噴涌出來。
掉進水缸里的小伙伴得救了。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聽到的人都豎起大拇指,夸贊司馬光遇到事情不慌亂,能夠沉著冷靜地想辦法。
司馬光的介紹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祖籍山西夏縣涑水鄉(xiāng),父司馬池,宋真宗時任光山縣令。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司馬光生于河南省光山縣,故其父以“光”名之。
司馬光出身宦官之家,自幼受家庭嚴教,聰明好學,涉獵甚廣。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中進士甲科,步入仕途。從政四十八年,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提出不少治國主張,強調(diào)為政要得民心,要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崇尚務實,反對浮夸等。任宰相后,更是“躬親庶務,不舍晝夜,欲以身殉天下”。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司馬光砸缸的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叫做《司馬光砸缸》,這篇文章講的是,有一天,司馬光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玩捉迷藏的游戲。他們玩得正高興,忽然聽到“撲通一聲”。司馬光回頭一看,不好了,一個小朋友掉到門口的大水缸里了。這水缸特別大,司馬光踮起腳尖,看見里面裝滿了水,這可怎么辦呢?別的小朋友都嚇哇哇大叫的到處亂跑,只有司馬光冷靜的看了看旁邊的石頭,毫不猶豫的抱了起來,砸向水缸,水缸爛了水流了出來,小朋友得救了。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們都要向司馬光一樣沉著冷靜,不要驚慌,多動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