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榷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手機端
當(dāng)前位置: 91開學(xué)網(wǎng)

 > 

知識點

 > 

人文地理

 > 

地球上熱量的主要來源

地球上熱量的主要來源

2023-12-13 17:49:19 488瀏覽

地球的熱源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形成地球時的原始熱,另一種是放射性熱。在45億年前之后,就在原始星云形成太陽之后,強烈的太陽風(fēng)將太陽星周圍的星云吹散,阻止它們墜落。剩余的星云繞太陽旋轉(zhuǎn),它們相互碰撞形成一個微行星。微平面相互碰撞,并合并成較大的原行星。在碰撞過程中,動能轉(zhuǎn)化為熱量,因此原始行星將變得越來越熱。

地球上熱量的主要來源

1、在地球形成過程中,地球遭受了很多碰撞,因此原始地球非常熱。原始地球的表面似乎處于熔融狀態(tài),沒有固體巖石表面和液態(tài)水。

2、在重力作用下,較高含量的重元素鐵和鎳沉入地球的中心,形成非常致密的核心,從而導(dǎo)致熱量快速損失。但是,隨著溫度降低,熔融的地幔逐漸固化,地心的熱損失率逐漸降低。據(jù)估計,目前地球中心的熱流約為10萬億瓦。

3、另一方面,地幔和地殼也含有許多放射性元素,例如鈾238,鈾235,th 232和鉀40,它們在核衰變后釋放熱量和中微子。據(jù)估計,放射性熱可能占地球內(nèi)部熱源的一半。

4、通常,從地球內(nèi)部到地球表面的熱通量約為45萬億瓦。維持地球內(nèi)部的熱量對于地球上的生命至關(guān)重要,因為只有地球具有足夠的熱量才能將核芯保持在液體中,并且地球中的核保持固體,因此可以通過發(fā)電機原理產(chǎn)生地球磁場。通過保護(hù)地球的磁場,太陽風(fēng)不會剝奪大氣層的生命,并且可以保護(hù)生命免受宇宙射線的傷害。

5、與地球相比,火星由于內(nèi)部快速冷卻而幾乎消失了,而磁場僅消失了幾億年,這使最初可能是宜居的火星變得荒涼。如果您想將來將火星轉(zhuǎn)變?yōu)橐司拥男乔?,則需要找到一種向火星添加磁場以抵御太陽風(fēng)的方法。

地球的熱量帶

所謂的熱量帶,其實是指地球表面熱量帶的粗略劃分,以回歸線和極圈為界線,南、北溫帶又可以分出亞熱帶、亞寒帶等熱量帶,但北半球的亞寒帶并不一定在北極圈以南,也可能在北極圈以北,亞熱帶也可能到北回歸線以南,這都是一種粗略的劃分。

全球熱量帶怎么劃分

1、赤道帶

在南北緯10°之間,占全球面積的17.36%,此帶內(nèi)全年正午太陽高度角大,晝夜長度幾乎相等。太陽輻射日變化大,年變化小。

2、熱帶

在緯度10°~25°之間,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積的12.45%。此帶內(nèi)的輻射特征與赤道帶相似。

3、副熱帶

位于緯度25°~35°之間,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積的7.55%,是熱帶與溫帶之間的過渡帶。天文輻射的季節(jié)變化大于赤道帶和熱帶。

4、溫帶

位于緯度35°~55°之間,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積的12.28%,全年天文輻射的季節(jié)變化最顯著,有四季分明的特點。

5、副寒帶

位于緯度55°~60°之間,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積的2.34%,是溫帶與寒帶的過渡帶,此帶晝夜差別大,但無極晝和極夜現(xiàn)象。

6、寒帶

位于緯度60°~75之間,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積的5.00%,此帶一年中晝夜長度差別更大,在極圈內(nèi)有極晝和極夜現(xiàn)象。全年天文輻射總量顯著減小。

7、極地

緯度75°~90°之間,在南北半球各占全球面積的1.70%,此帶晝夜差別最大,在極點半年為晝,半年為夜。天文輻射日變化最小,年變化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