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張繼簡介


張繼是一位只憑一首詩,就爆紅一千多年的詩人。他生活在唐玄宗最意氣風(fēng)發(fā)的開元初年,經(jīng)歷了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時代,一生壯志難酬,卻留下了千古名詩。
唐代詩人張繼簡介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生平事跡不詳,約公元753年前后在世,與劉長卿為同時代人。據(jù)諸家記錄,僅知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jìn)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張繼博覽有識,好談?wù)?,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進(jìn)士。然銓選落第,歸鄉(xiāng)。唐代宗李豫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軍收復(fù)兩京,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從此棄筆從戎,后入內(nèi)為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最后為鹽鐵判官。分掌財賦于洪州。大歷末年張繼上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劉長卿作悼詩《哭張員外繼》曰:“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可見其清廉正直,后來其妻亦歿于其地。張繼有詩集《張祠部詩集》一部流傳后世,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楓橋夜泊》一首最著名。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位唐朝詩人張繼十首佳作,體會文字背后的現(xiàn)實感,同時感受那個時代百姓生活的狀況:
長相思
[唐] 張繼
遼陽望河縣,白首無由見。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登丹陽樓
[唐] 張繼
寒皋那可望,旅客又初還。
迢遞高樓上,蕭疏涼野間。
暮晴依遠(yuǎn)水,秋興屬連山。
浮客時相見,霜凋朱翠顏。
歸山
[唐] 張繼
心事數(shù)莖白發(fā),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古道無人獨還。
江上送客游廬山
[唐] 張繼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邊。
晚來風(fēng)信好,并發(fā)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開瀑布泉。
愜心應(yīng)在此,佳句向誰傳。
晚次淮陽
[唐] 張繼
微涼風(fēng)葉下,楚俗轉(zhuǎn)清閑。
候館臨秋水,郊扉掩暮山。
月明潮漸近,露濕雁初還。
浮客了無定,萍流淮海間。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閶門即事
[唐] 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題嚴(yán)陵釣臺
[唐] 張繼
舊隱人如在,清風(fēng)亦似秋。
客星沈夜壑,釣石俯春流。
鳥向喬枝聚,魚依淺瀨游。
古來芳餌下,誰是不吞鉤。
山家
[唐] 張繼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上清詞
[唐] 張繼
紫陽宮女捧丹砂,王母令過漢帝家。
春風(fēng)不肯停仙馭,卻向蓬萊看杏花。
張繼所創(chuàng)作的《楓橋夜泊》流芳千古,萬人傳頌。你知道《楓橋夜泊》背后的故事嗎?
寒山寺建于南朝梁武帝時期,寒山寺原名為妙利普明塔院。唐朝貞觀年間,有位僧人來到寺院。這位僧人叫寒山,寒山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后來,由于寒山的影響力,寺廟更名為寒山寺。
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很多年之后,寒山寺等來了他的另一個有緣人。張繼,這個漂泊的書生,在安史之亂之后,由于當(dāng)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他就來到江南避亂。
在一個明月高懸的秋夜,張繼坐于船中,眼神似乎飄向了很遠(yuǎn)很遠(yuǎn)的地方。他想起了自己寒窗苦讀數(shù)載,卻未能官居顯位,而今卻在異鄉(xiāng)逃難,他更想起了鄉(xiāng)村父老對自己離開家鄉(xiāng)去考取功名時的親切囑咐,由此,他更加失意悵然。
忽然,城外的寒山寺響起了悠遠(yuǎn)的鐘聲,鐘聲傳進(jìn)了張繼的心里,張繼又想起自己曾暗自發(fā)下的誓言:此生定要有所作為。他下定決心不能辜負(fù)父老的期望,于是,他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以下這首《楓橋夜泊》。

最新文章
十二生肖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