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半徑是多少千米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F(xiàn)有40~46億歲,它有一個天然衛(wèi)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tǒng)——地月系統(tǒng)。46億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陽星云。
地球的半徑是多少千米?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的誕生和演化:
1、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億年前誕生時候的地球與21世紀的大不相同。根據(jù)科學家推斷,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巖漿)組成的熾熱的球。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的溫度不斷下降,固態(tài)的地核逐漸形成。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巖石等)浮在地球表面,這就形成了一個表面主要由巖石組成的地球。
2、太古宙、元古宙時期。其時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間斷地向外釋放能量,由高溫巖漿不斷噴發(fā)釋放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構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氣層---原始大氣。隨著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再匯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這樣,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3、顯生宙時期,其時限由543Ma至今。顯生宙延續(xù)的時間相對短暫,但這一時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質演化十分迅速,地質作用豐富多彩,加之地質體遍布全球各地,廣泛保存,可以極好的對其進行觀察和研究,為地質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并建立起了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地球的地理特征:
1、質量
主詞條:地球質量
卡文迪許認為地球的質量約為5.96×10^24千克 地球的赤道半徑ra=6378137m≈6378km,極半徑rb=6356752m≈6357k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對稱,平均半徑r=6371km。在赤道某海平面處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極某海平面處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標準值g=9.807m/s^2,地球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恒星日),即T=8.616×10^4s。
2、溫度
地球表面的氣溫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約15℃左右。而在不見陽光的地下深處,溫度則主要受地熱的影響,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處的地核溫度更高達6000℃以上,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5778K,5500°C)更高。地球表面最熱的地方出現(xiàn)在巴士拉,最高氣溫為58.8℃。地球北半球的“冷極”在東西伯利亞山地的奧伊米亞康,1961年1月的最低溫度是-71℃。世界的“冷極”在南極大陸,1967年初,俄羅斯人在東方站曾經(jīng)記錄到-89.2℃的最低溫度。
3、電性
因為地球自西向東旋轉,而地磁場外部是從磁北極指向磁南極(即南極指向北極),所成的環(huán)形電流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所以是帶負電的。
地球的地形與氣候:
1、地球總面積約為5.10072億平方千米,其中約29.2%(1.4894億平方千米)是陸地,其余70.8%(3.61132億平方千米)是水。陸地主要在北半球,有五個大陸:歐亞大陸、非洲大陸、美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和南極大陸,另個還有很多島嶼。大洋則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五個大洋及其附屬海域。海岸線共35.6萬千米。
2、因為地球氣候從亙古到現(xiàn)在都有發(fā)生巨大變化并且這種變化將繼續(xù)演進,很難把地球氣候概括。地球上與天氣和氣候有關的自然災害包括龍卷風、臺風、洪水、干旱等。兩極地氣候被兩個溫度相差并非很大的區(qū)域分隔開來:赤道附近寬廣的熱帶氣候和稍高緯度上的亞熱帶氣候,降水模式在不同地區(qū)也差異巨大,降水量從一年幾米到一年少于一毫米的地區(qū)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