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nóng)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人通過責問告誡人們要懂得勞動的艱辛,珍惜勞動成果。這首詩代代相傳,廣為傳誦,是千古名篇。全詩飽含詩人對辛勤勞動的農(nóng)民的同情和憐憫。
憫農(nóng)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边@首古詩我們再熟悉不過了,這首由唐代詩人李紳所作的《憫農(nóng)》,寫的就是夏季禾苗生長旺盛,雜草也爭搶肥料,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nóng)民依然在田里勞作拔草、施肥管理農(nóng)作物的場景。
【憫農(nóng)】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釋:
憫[mǐn]農(nóng):同情、憐憫生活艱辛的農(nóng)民。
禾:谷類植物的統(tǒng)稱。
當午:正午、中午。
餐[cān]:食物,這里指米飯。
皆:都。
譯文:
農(nóng)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nóng)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農(nóng)民辛苦種田的詩,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全詩描繪了農(nóng)民在烈日炙烤下,揮汗鋤地的勞動場景。描寫生動,語言通俗易懂。詩中深深感嘆糧食來之不易,勸導人們要珍惜糧食來之不易,勸導人們要珍惜糧食,并表現(xiàn)了詩人對農(nóng)民深深的同情和憐憫之情。
詩的開頭兩句描述了農(nóng)民在烈日下勞動的情景,烈日當頭,酷暑炎炎,他們臉上落下的汗水不停地滴進土中。這一場景形象地概括了勞動農(nóng)民整日的艱辛。三、四句詩人發(fā)出感嘆并由此忠告人們:一定要珍惜每粒糧食,因為那都是農(nóng)民用辛苦的汗水換來的。同時,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詩人的博大情懷。
作者簡介: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qū)),后遷居無錫(今屬江蘇?。L瞥紫?、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生平卷入牛李黨爭,為李黨重要人物。
出身趙郡李氏南祖。六歲喪父,隨母遷無錫(今江蘇無錫)。唐元和元年(806年),進士及第,補國子助教,歷任江、滁、壽、汴等州刺史及宣武軍節(jié)度使、宋亳汴穎觀察使,入朝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擢尚書右仆射,改門下侍郎,封趙國公,為相四年。出為淮南節(jié)度使。唐會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揚州,追贈太尉,謚號“文肅”。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參與者。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青年時目睹農(nóng)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憫農(nóng)二首》,流傳甚廣,千古傳誦,被譽為憫農(nóng)詩人?!度圃姟蜂浧洹蹲肺粲卧姟啡怼ⅰ峨s詩》一卷,今編為四卷。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