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榷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手機端
當前位置: 91開學網

 > 

知識點

 > 

英語語法

 > 

四大發(fā)明是哪四位人

四大發(fā)明是哪四位人

2024-12-07 08:46:33 4273瀏覽

中國四大發(fā)明的發(fā)明人是:蔡倫、欒大、孫思邈、畢升。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四大發(fā)明是中國古代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征。

四大發(fā)明是哪四位人?

1、蔡倫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jiān)督制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后,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后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干燥后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折,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并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九年后,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于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fā)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fā)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2、欒大

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并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

3、孫思邈

中國制造火藥的歷史可追溯到隋末唐初。由于皇室乃是李姓,與道教始祖老子為同姓同宗,所以道教很受李唐家庭器重。道教在唐朝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全國各地大建道觀,道士紛紛涌現(xiàn)。

皇帝沒有一個不想長享榮華富貴的,于是這些道士們就投其所好,研究煉丹技術。仙丹只是人們幻想的一種長生不老之藥,根本煉制不出來的。但也是無心插柳,道士們在煉丹過程中發(fā)明了火藥。公元682年藥王孫思邈首次發(fā)明了火藥,這種火藥是硫黃、硝石,配以皂角子研制成的一種黑色藥粉。

4、畢升

畢昇是一個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熟悉并精通雕版技術,最終成為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者。畢昇在長期的雕版工作中,發(fā)現(xiàn)了雕版時最大缺點就是每印一本書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較長時間,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

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則可排印任何書籍,活字可以反復使用。雖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書籍則十分方便。正是在這種啟示下,畢昇才發(fā)明了活字版。

四大發(fā)明的世界影響:

1、造紙術影響

從6世紀開始,造紙術逐漸傳往朝鮮、日本,以后又經阿拉伯、埃及、西班牙傳到歐洲的希臘、意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開始造紙,建立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此后,法國、意大利、德國、英國、荷蘭(、美國都先后建廠造紙。

到16世紀,紙張已流行歐洲。中世紀的歐洲,據(jù)說抄一本《圣經》要用300多張羊皮,文化信息的傳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圍極其狹小,紙的發(fā)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fā)展的教育、政治、商業(yè)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2、印刷術影響

歐洲現(xiàn)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國南部的《圣克利斯托菲爾》畫像(1423年),晚于中國約600年。1450年前后,德國人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創(chuàng)制了歐洲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比畢昇晚了400年。

印刷術傳到歐洲后,改變了原來只有修道士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后突飛猛進發(fā)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xiàn)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3、火藥影響

14世紀前期,又從對回教國家戰(zhàn)爭中學到了制造火藥、使用火器的方法?;鹌髟跉W洲城市市民反對君主專制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火藥的發(fā)明大大的推進了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4、指南針影響

早在戰(zhàn)國時代,中國道家人士就已經根據(jù)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期,人們發(fā)明了用人工磁化鐵針的方法,制成指南針,并開始應用于航海。

南宋時,指南針普遍應用于航海,同時傳到阿拉伯。13世紀初指南針傳入歐洲。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后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這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