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不爛之舌出自哪個典故


“三寸不爛之舌”在生活中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口才極好,是個成語。我們可以通過了解這個成語背后的典故,來更深入的理解這個成語,以實現(xiàn)對成語的靈活運(yùn)用。
三寸不爛之舌出自哪個典故
“三寸不爛之舌”,本作“三寸舌”。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qiáng)于百萬之師?!边@就是有名的“毛遂自薦”故事。
三寸不爛之舌的典故
據(jù)說平原君去了楚國之后,和楚王說了一上午都沒有結(jié)果,他的門客們都非常著急。這時,毛遂便自告奮勇想去殿上探一下情況,楚王看他長得不是很出眾,便呵斥他讓他下去。然而毛遂這時很淡定,手里握著劍柄,走到楚王的面前說:“大王竟當(dāng)著平原君的面對我如此無禮也不就是仗著楚國人多勢眾罷了,現(xiàn)在我離你的距離也就十步之內(nèi),殺你易如反掌,就算再多的楚軍也救不了你的性命!”然后和楚王分析了當(dāng)時的形勢,將楚國的關(guān)系和趙國的關(guān)系比作唇和齒,幫趙國便是幫自己。楚王覺得有道理,就和平原君結(jié)了盟?;亓顺螅皆龑γ旄锌恼f:“我以后不會再說我能識人才了,你的一句話,勝過百萬之師啊!”這句話后來是比喻人們能言善辯,口才好。
三寸不爛之舌的歷史人物介紹
毛遂(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28年),師寨鎮(zhèn)小路莊人,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并獲得了三寸不爛之舌,強(qiáng)于百萬之師的美譽(yù)。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國求援,臨行前,平原君準(zhǔn)備挑選20名門客隨同前往,已選中19人,尚缺1人。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愿與平原君同往。到楚國后,平原君與楚王會談,求其出兵援趙。半日已過,會談仍不見成效。毛遂手握寶劍登階而上,陳其利害,毛遂一席話語說得楚王連連點(diǎn)頭稱是,遂與平原君歃血為盟,決心楚趙聯(lián)合共同抗秦。至趙國后,平原君將毛遂視為上客。
三寸不爛之舌的造句
01
你放心!憑我三寸不爛之舌,一定說服他來幫忙!
02
對方那么難纏,你都能說服,你真具有三寸不爛之舌。
03
他上了演講臺,便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得聽眾頻頻點(diǎn)頭。
04
小王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終于說服老板讓員工出國旅游。
05
他想憑他三寸不爛之舌,應(yīng)當(dāng)可以說服對方接受所開出來的條件。
06
她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到處向廠商募捐,終于辦成此次義賣活動。

最新文章
十二生肖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