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師采藥去是什么意思


言師采藥去是《尋隱者不遇》中的一句詩,這首詩唐代賈島的代表作,在這首詩中,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取了以答句包含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
言師采藥去是什么意思?
言是回答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童子回答說他的師傅去深山里采藥去了。
言師采藥去全詩及翻譯:
第一句:松下問童子。
譯文: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xué)童。
第二句:言師采藥去。
譯文:他說,師傅已經(jīng)去山中采藥了。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
譯文: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
第四句:云深不知處。
譯文: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言師采藥去全詩注釋:
1、尋:尋訪。
2、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
3、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4、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xué)生。
5、言:回答,說。
6、云深:指山上的云霧。
7、處:行蹤,所在。
言師采藥去全詩賞析1:
一首小詩,寫出了隱者的風(fēng)范、禪者的風(fēng)度、作者的解悟,讀來自然流轉(zhuǎn)、空靈飛動。詩歌寫的是一個生活細節(jié):山中尋隱者時與小童的問答。
未見隱者,自不寫隱者本人,甚而不寫其居處、不寫其環(huán)境,實際上連行蹤亦未寫出。順著小童的回答,我們放眼望去,青山滿目,白云繚繞,每一處都像是有師的蹤跡,而每一處又沒有師的身影。
就在這是與不是之間,師與青山、與白云仿佛已化作了一體,打成了一片。盡管你沒見著他,但卻不能說無;盡管你已知道了他,但你卻又捉摸不到。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就是這可知可感而不可湊泊的境界。
言師采藥去全詩賞析2:
茫茫秦嶺,幽幽終南。排排青松之下,賈島終于來到隱者居住的地方。不巧,隱者不在,家中只有一位年少的學(xué)童。賈島不甘,問其師傅干啥去了。童子回答,采藥材去了。賈島再問,哪里采藥去了?童子說,就在這座山里。賈島心中不禁再次生出希望,不過,“云深不知處”。放眼望去,白云悠悠,連綿的山巒一直伸向遠方,哪里能找到隱者的蹤影?
幾問幾答,希望頓生頓滅。尋友小事,卻寫得一波三折,雋永有味;隱者不能相遇,本應(yīng)失望遺憾,可是,看那青松翠綠、白云卷舒、童子活潑,非但沒有消沉之意,反顯得詩情畫意,情趣盎然。
蘇軾說,王維“詩中有畫”,觀賈島此詩,又何嘗不是呢?
清代黃叔燦在《唐詩箋注》里評價道:語意真率,無復(fù)人間煙火氣。
以隱者之筆,抒隱者之意,半僧半俗的賈島,或許,也算得上是一位隱者吧。
言師采藥去全詩相關(guān)習(xí)題:
1、尋隱者不遇這詩歌以()的手法表達向童子問的幾個問題。分別是()、()、()這幾番問答逐層深入,表達了詩人()的起伏。
答案:尋隱者不遇這詩歌以(寓問于答)的手法表達向童子問的幾個問題。分別是(問童子師傅在哪里)、(問在哪里采藥)、(問準確位置在哪里)這幾番問答逐層深入,表達了詩人(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的起伏。
2、詩歌寫郁郁青松、悠悠白云有何作用?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案:用青松、白云襯托隱者品格的高潔;抒發(fā)了詩人對隱者的欽慕之情和沒遇到隱者的悵惘之情。
言師采藥去作者簡介:
賈島(779-843),字閬仙,唐代范陽(今北京市附近)人。青年時代作過和尚,法名“無本”。他曾自稱:“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是個苦吟詩人。曾傳說他初至京城時,在驢背上思考“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詩句中的“敲”字,是用“推”字好,還是“敲”字好,一邊吟誦,一邊用手作推、敲的動作,不覺闖進京兆尹韓愈出行時的儀仗隊里,竟被抓了起來。經(jīng)他說明原因,韓愈沉思了一會,告訴他說:“敲字好”。后人因稱斟酌字句,反復(fù)思考為“推敲”。賈島得韓愈賞識,遂還俗,后來做過長江(今四川蓬溪縣)主簿。他詩歌的主要特點是清奇古僻。但一些小詩,不事雕琢,質(zhì)樸自然,又是另一種風(fēng)格。

最新文章
十二生肖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