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作品有哪些


魯迅,小名阿張,本名樟壽,初字豫山,后字豫才,改名周樹人。1918年(民國七年)發(fā)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候開始使用“魯迅”作為筆名。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zhàn)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魯迅雜文作品有哪些?
《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續(xù)編的續(xù)編》、《而已集》、《南腔北調(diào)集》、《二心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準風月談》、《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集外集拾遺補編》。
魯迅人物生平:
魯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一個傳統(tǒng)士大夫家庭,祖父周介孚在京中做官,父親周伯宜是秀才。
魯迅七歲進本宅私塾就讀,十二歲轉(zhuǎn)入紹興全城最嚴格的書塾“三味書屋”。少年魯迅在接受嚴格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同時,還喜歡涉獵野史、筆記、神話小說之類的書籍。
1893年(光緒十九年),魯迅十三歲時,祖父因科場作弊案下獄。官府趁機敲詐勒索,父親身患重病,魯迅的家境由小康墜入困頓。
在家庭破落的過程中所顯露出來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使少年魯迅開始體會到上層社會的虛偽和腐敗。在此期間,魯迅一度寄居在城郊的外婆家。在那里,他結(jié)識了很多農(nóng)民朋友。這一段經(jīng)歷為他日后創(chuàng)作以農(nóng)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奠定了生活基礎。
魯迅思想主張:
1、國民性思想
魯迅一生都在關注著民族的命運和國人的良知,痛心于國人的愚昧、麻木和冷漠,他期盼著中國人能夠最終覺醒,直面人生,根除奴性,使自己的人格得以健康、健全的發(fā)展,并將此作為了自己畢生的追求。作為文學家,魯迅對于國民性弱點的剖析沒有系統(tǒng)地總結(jié)過,他的國民性批判思想散見于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于小說和雜文中。
2、前期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至“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夕,是魯迅國民性改造思想的早期。魯迅的“國民性”改造思想,是以留學日本時期的“立人”思想為其邏輯起點的,“立人”是魯迅早期改造國民性思想的核心,反映魯迅這個時期改造國民性思想的作品主要有《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破惡聲論》等。
據(jù)許壽裳回憶,早在日本弘文學院時期,魯迅最關注三個問題:“1、怎樣才是最理想的人性?2、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他的病根何在?”魯迅對改造“國民性”的大命題的構(gòu)想正是從這三個方面展開的。
在這一時期,魯迅受進化論思想影響,主張“立人”,宣揚個性主義,重視“摩羅詩人式”的“精神界之戰(zhàn)士”的作用,提倡尚武、復仇的精神,大力宣揚“培物質(zhì)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shù)”的個性主義主張。
3、中期
1918年(民國七年)新文化運動時期是魯迅國民性改造思想發(fā)展的中期。以批判現(xiàn)實主義為指導,魯迅這一時期的國民性改造思想重點在揭露和批判國民劣性形成的病根,重視清除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注重對國民劣根性及其產(chǎn)生原因的“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反映這一時期改造國民性思想的,主要有《我之節(jié)烈觀》《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等。
4、后期
1927年(民國十六年)春以后的上海十年,是魯迅國民性改造思想的后期。這個時期,也是魯迅批判國民性中諸如奴性、墮落、中庸、善變等弱點最為集中的一個時期,他把針砭國民性弱點與揭露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相結(jié)合,把抨擊愚弱的國民性與頌揚民族的光明面相結(jié)合,把國民性的改造和民族魂的鑄造相結(jié)合,形成了魯迅國民性改造思想的高峰。
反應魯迅這一階段思想的代表作品主要有《答有恒先生》《略論中國人的臉》《革命文學》《無聲的中國》《習慣與改革》《拿來主義》《說“面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