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榷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手機端
當前位置: 91開學(xué)網(wǎng)

 > 

知識點

 > 

史學(xué)熱點

 > 

孔雀東南飛想表達什么

孔雀東南飛想表達什么

2024-11-28 09:50:47 498瀏覽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創(chuàng)作于東漢末年,被南朝徐陵收錄于《玉臺新詠》中。此詩共三百六十五行,其中塑造了十余個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此詩與《木蘭詩》并稱為“漢樂府雙壁”,同時又被譽為“古今第一長詩”。

孔雀東南飛想表達什么?

1、通過劉蘭芝與焦仲卿這對恩愛夫婦的愛情悲劇,控訴了封建禮教、家長統(tǒng)治和門閥觀念的罪惡,表達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愛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2、女主人公劉蘭芝對愛情忠貞不二,她對封建勢力和封建禮教所作的不妥協(xié)的斗爭,使她成為文學(xué)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婦女形象,為后來的青年男女所傳頌。由于它所提出的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極其普遍的社會問題,這就使得這一悲劇具有高度的典型意義,感動著千百年來的無數(shù)讀者。

孔雀東南飛創(chuàng)作背景:

《孔雀東南飛》取材于東漢獻帝年間發(fā)生在廬江郡(今安徽懷寧、潛山一帶)的婚姻悲劇。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因詩的首句為“孔雀東南飛”,故又有此名。

焦、劉二人殉情的故事震驚了整個廬江郡,在民間廣為流傳。300余年后,基于民間創(chuàng)作,誕生了《孔雀東南飛》這首長詩。后南朝徐陵以“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為題,將這首詩收錄在《玉臺新詠》中。

孔雀東南飛人物形象:

1、劉蘭芝

劉蘭芝在詩歌中是一個勤勞善良、美麗聰明,忠于愛情且勇于反抗封建壓迫的人。她是封建社會中飽受壓迫婦女的典型,也是封建家長制的犧牲品。部分學(xué)者認為劉蘭芝面對焦母的言語、行為壓迫,沒有選擇逆來順受,而是勇敢為自己發(fā)聲,積極與數(shù)百年來的扭曲禮教制度抗爭。但也有另一觀點認為,劉蘭芝并非積極抗爭禮教之人,在無形中,她也成為了這種腐朽制度的擁護者和實踐者。

她面對兄長的威逼,最終也選擇了妥協(xié);面對縣令的兒子和太守兒子的上門,雖然詩歌中處處表達著劉蘭芝內(nèi)心的憤恨,但這也足以說明,面對強大的封建傳統(tǒng),女子抗爭的無奈之情。

劉蘭芝的內(nèi)心是純潔善良的,因此既不愿意委屈自己,也不愿意委屈他人;這一性格的后果就是她的為人處世不夠圓滑,無法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這才造成了與焦母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

2、焦仲卿

焦仲卿忠于愛情的品質(zhì),但認為其不如劉蘭芝的品性堅定。這一人物從始至終都存在與“孝”與“愛”的矛盾中,孝道意識讓焦仲卿在這一對矛盾中難以抉擇。中國千年以來,在思想意識上始終是儒家思想主導(dǎo),而儒家最為重視的一點就是“忠孝道義”。

漢代在儒學(xué)大師董仲舒的建議下,實行了“舉孝廉”的制度,也就是說“孝”與否是漢代批判一個人的重要標準。焦仲卿作為漢代“兒子們”的典型,在世道的逼迫下最終放棄了對自己幸?;橐龅目範帲窃斐山?、劉二人婚姻悲劇的主要原因。

焦仲卿有反抗意識,因此在這兩種情感中徘徊。但其一方面渴望忠貞的愛情,另一方面飽受封建禮教的壓迫。反復(fù)抉擇造成的無奈和妥協(xié),是導(dǎo)致其最后“自掛東南枝”這一悲劇的主要成因。

3、焦母

在解讀這一角色時把其看作是封建大家長的化身,實則卻沒有真正結(jié)合焦母自身的經(jīng)歷來賞析。焦母這一人物形象可以說是全詩最具悲劇性的人物之一,她的遭遇主要由兩部份構(gòu)成:早年守寡和晚年喪子。她或許也在內(nèi)心反對過這封建禮教,但在長時間的壓迫之下,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xié),并開始逐漸認同這一扭曲的社會文化,又把這種文化強加于自己的兒子兒媳身上,最終只能自食惡果。

焦母在補償心理驅(qū)動下產(chǎn)生的情感,這種虐待情感的產(chǎn)生無疑源于她早年作媳婦時被虐待的經(jīng)歷。而這種補償心理也造成了一代又一代婆媳關(guān)系的惡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