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三名叫什么


科舉考試是古代選舉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正是創(chuàng)始于隋朝,往后經(jīng)歷過多次更新改進??婆e考試殿試的第三名有著特別的稱號,你知道是什么嗎?
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三名叫什么
1、狀元
狀元,就是文狀之首的意思。
什么是文狀呢?這是因為古代學子進京考試前,需要先往主持考試的禮部,投遞一個注明自己的姓名、年齡、籍貫等信息的書狀,這個就叫文狀。
等到考試結(jié)束以后,禮部官員會把學子們的文狀,按照名次排列好。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科考的第一名,因此被稱為“狀元”,或者“狀頭”。
然而在唐朝的時候,狀元這個稱謂,還不專屬于科考第一名。不過到了南宋以后,狀元就成為第一名的獨家專屬了。
2、榜眼
榜眼,一榜之眉目。
這里說的“榜”,就是皇榜,或者也叫金榜。而榜眼這個稱謂,實際是相對狀元來說的。因為考試結(jié)束以后,學子們的考試成績,需要寫在榜上進行公示。
狀元的名字,寫在皇榜的第一行正中,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則分別寫在第一名的左右兩邊。這樣看起來,就像是皇榜的兩只眼睛一樣,于是就有了榜眼這個稱謂。
只不過在唐朝,乃至北宋年間,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叫做榜眼。
畢竟眼睛嘛,當然是要兩只了。如果只有一只的話,那不成獨眼了??墒堑搅四纤我院?,由于第三名又被叫做探花,于是榜眼就成了第二名的專屬。
3、探花
探花,源自唐朝時,學子們的一個游戲。不過把探花這個稱謂,專門用來指殿試第三名,則是在北宋末年。
實際上,在明朝之前,用狀元、榜眼、探花來表示殿試的第一、二、三名,一直是民間的一種叫法,官方并沒有正式確定。后來在朱元璋之后,官方才正式確定。
和科舉考試有關的成語:
1、獨占鰲頭:唐宋時,皇宮正殿雕龍和鰲于臺階正中石版上?;实墼诘钋罢僖娦驴贾械臓钤?、榜眼等人。狀元跪在前面,正好是飛龍巨鰲浮雕的頭部。原指科舉時代考試中了狀元?,F(xiàn)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2、金榜題名:殿試錄取結(jié)果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故“金榜題名”即科舉考試得中的意思。
3、走馬觀花:意思是指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情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觀察一下。唐朝詩人孟郊年輕時隱居嵩山,過著清貧閑淡的生活,在母親的鼓勵下,他多次進京趕考沒有考中,直到46歲時才考取進士,他用寫詩“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來抒發(fā)自己的喜悅心情。
4、連中三元:科舉制度經(jīng)過長期演變和改革,逐步固定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的形式。鄉(xiāng)試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試,考中的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由禮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也稱“殿元”。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都獲得第一名,即“連中三元”。
5、五子登科:科舉時代考上進士叫登科。據(jù)說五代后周時期,燕山府有個叫竇禹鈞的人,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yōu),先后登科及第,故稱“五子登科”。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度纸?jīng)》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來歌頌他,教導兒童要好好念書,父親也要教子有方,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聯(lián)袂獲取功名、擁有大富大貴錦繡前程的理想。
6、名落孫山:意思是考試或選拔未被錄取。孫山和一個同鄉(xiāng)的兒子去京城參加舉人的考試。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列在榜文的倒數(shù)第一名,而他那位同鄉(xiāng)的兒子,卻沒能考上。不久,孫山先回到家里,同鄉(xiāng)便來問他自己的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回: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guī)定的舉人的第一名。詩里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意為舉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后面。從此,人們便根據(jù)這個故事,把投考學?;騾⒓痈鞣N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
科舉制度的意義和影響
意義:科舉考試是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這種制度對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后半段的政治運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關鍵作用。積極影響: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也促進文學藝術的發(fā)展。消極影響:科舉制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