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節(jié)的古詩有哪些


中國農歷正月初一,也被稱為春節(jié)或者陰歷年,是我國最重要、最熱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團結紐帶和文化符號。
關于春節(jié)的古詩有哪些
1、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1069年,王安石任命為了參知政事(副宰相),開始主持變法。同一年春節(jié),王安石見到家家戶戶忙著過春節(jié),一派新景象,于是就寫下這首《元日》,通過對“新年新氣象”的描寫,表達出了王安石對變法的信心,對國家未來的展望。詩歌第一句寫春節(jié)除舊迎新的景象,第二句寫春天的氣息;第三句寫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表現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最后一居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
2、高適《除夜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除夕春節(jié),是團圓的日子,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夠和家人團圓。在這一天,依然有人漂流在天涯,或者羈留在驛站,自己孤零零地度過這一夜。這種詩歌在唐朝很多,以高適的《除夜作》最典型。過年對于小孩來說是最歡喜的事情,但是對于成年人來說,意味著又增加了一歲,走向了衰老。
3、王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同樣是漂流在外的情景,但是詩中的景象并沒有《除夜作》的凄涼,而是蘊含一些積極的因素。第三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
4、葉燮《迎春》
律轉鴻鈞佳氣同,肩摩轂擊樂融融。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葉燮的這首《迎春》和王安石的《元日》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詩的前兩句寫春節(jié)時候的其樂融融、熱鬧非常的景象。三四句是議論:春天在哪里?一般而言春天在郊外,郊外的花開始開了,春天的氣息已經開始到了。但是對于北方的人來說,春天的氣息還沒有出現。不過,春節(jié)不就是春天的新氣象嗎?春節(jié),千門萬戶貼春聯,這就是春天的氣息。
5、黃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1773年,正是乾隆盛世時代,詩人除夕歸家過年,對當時的社會景象做出了自己的看法。“千家笑語漏遲遲”在說除夕時候,千家萬戶,其樂融融,笑聲不斷,在此之中,不覺時間流逝。第二句,是“憂患潛從物外知”展現出了士人的憂患意識。當時雖然是盛世,但是一些社會現象已經表現出了衰敗的景象。最后兩句,詩人自己獨立市橋,思考社會問題,而別人無法理解,懷才不遇。
6、袁凱《客中除夕》
今夕為何夕,他鄉(xiāng)說故鄉(xiāng)。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一杯椒葉酒,未敵淚千行。
袁凱是元末明初的詩人,常常客游外地,寄寓他鄉(xiāng)。在除夕佳節(jié)的時候,也只能羈旅外地,在除夕晚上,感嘆其他家的兒女逐漸長大,自己不斷老去,感嘆頗多。鐘尚鈞評價到:此詩將“今夕”和過去、他鄉(xiāng)和故鄉(xiāng)、兒女與妻子、社會與個人、作客與思鄉(xiāng),總攬于八句之中,包蘊深厚,以少寫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達到了十分精練的程度。
春節(jié)的起源和傳說
春節(jié)起源于殷商時期的年頭歲尾祭神祭祖活動,并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逐漸發(fā)展壯大。在古代,春節(jié)被稱為“元日”、“元旦”或者“新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而今天,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人們都以隆重而喜慶的方式慶祝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春節(jié)不僅具有深厚的宗教信仰色彩,還蘊含著豐富多樣的民俗風情。貼春聯、貼年畫、貼“?!弊值攘曀壮錆M了對美好生活和幸福未來的期盼;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等食俗則代表著團圓和豐收;燃放爆竹則象征驅邪避兇、迎接吉祥;除夕守夜和拜年則強調家人團聚和親朋好友的祝福。
除夕和春節(jié)是中國民間最富有特色的節(jié)日之一。早在古代,人們就通過舞蹈、擊鼓驅鬼等儀式來慶賀新年,驅逐邪惡并祈求平安。而放雀、戴紅繩、燃爆竹等習俗,則源于人們對抵御災禍和迎接新生活的期盼。
春節(jié)還充滿了歡樂和娛樂活動。在明清時期,除了傳統(tǒng)的歌舞表演外,各種雜耍戲劇也開始流行起來。玩猴戲、木偶戲、皮影戲等都成為喜慶氣氛中不可或缺的娛樂方式,讓人們沉浸在快樂與笑聲中。
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發(fā)展,春節(jié)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代表著對家庭團圓、幸福生活以及美好未來的向往與祝愿。無論是在國內還是海外華人社區(qū),每當春節(jié)來臨時,大街小巷都洋溢著喜慶的氣息,人們共同慶祝、互致祝福。
關于春節(jié)的習俗
1、貼福字:春節(jié)貼“福”字,是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張貼上大大小小的“?!弊帧!案!弊脂F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jié)貼“?!弊?,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氣已倒(到)”。
2、貼春聯:春聯也叫對聯、桃符,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能夠用簡短的文字,表達深刻的意義。據研究,貼春聯的民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春聯的最早雛形是“桃符”,用來驅穢辟邪,幾經演變,于是有了現在的春聯。
貼春聯是我國傳統(tǒng)習俗的一種,每逢新春到來之際,無論身處何方,家家戶戶都會貼對聯。中國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連珠。有的地方的人們還會貼門神,寓意辟邪除災、迎祥納福,象征著大家對美好一年的祝愿和希冀,也烘托著新一年到來的歡樂氛圍。
3、掛燈籠:燈籠起源于西漢時期,在古代,有條件的人家平時也會掛燈籠用來照明,但紅色燈籠通常會在春節(jié)期間掛上。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認為紅燈籠有鴻(紅)運當頭的吉祥寓意。每年春節(jié),人們都會在門前掛起象征闔家團圓、生活紅紅火火的燈籠,直至元宵節(jié)過后才取下,營造春節(jié)的喜慶氛圍。
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里,處處都有燈籠。燈籠寓意十足,節(jié)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在大街小巷。春節(jié)掛的燈籠,都是吉祥的圖案和祝福的話。燈籠的顏色一般是紅色,紅色和朱砂的顏色一樣,而朱砂在風水文化中是驅邪除災效力極強的寶物,深受人們的歡迎。
4、穿新衣:春節(jié)穿新衣,除舊氣,代表著萬事更新,新年新面貌。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都換上新衣服,除舊迎新,圖個喜慶。
5、吃年飯:年飯,又稱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飯是每年春節(jié)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還有很多寓意。有的地方吃湯圓,寄托新年“團圓”、“圓滿”的美好愿望;有的地方吃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6、吃餃子:吃餃子原是北方人的習俗,過年吃餃子有“更年交子”之意,是為了一年交好運。現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都是取一年交好運的好意頭。春節(jié)期間,民間都要吃餃子,寓意為“送行餃子迎風面”。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都要吃餃子。有的人家將消毒后的硬幣包進餃子,誰先吃到,預示著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
7、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春節(jié)習俗之一,在西晉時期就有記載。守歲也稱作“熬年”,各家各戶吃完團圓飯,通宵守夜,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民間傳說中,每年春節(jié)除夕夜,“祟”就來到人間,專門摸熟睡小孩子的腦門,凡是被“祟”摸過的小孩,就會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為了不讓“祟”傷害孩子,每到除夕這一天,大家便整夜點亮油燈或燒起炭火,跟孩子一起玩,不讓他們睡覺,這在當時這就叫“守祟”。后來,人們覺得提起“祟”這個怪物晦氣,又因為“歲”與“祟”諧音,所以就慢慢將“守祟”叫做“守歲”了。
古時守歲有兩種寓意:年長者守歲,有珍惜時間之意;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如今,除夕吃完團圓飯,大家會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春節(jié)聯歡晚會,一起倒數迎新年,當零點的鐘聲響起,各家各戶會放煙花和鞭炮,慶祝新一年的到來。
8、放爆竹:爆竹又叫鞭炮,是春節(jié)傳統(tǒng)民間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午夜交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響徹云霄。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寓意興旺發(fā)達。
中國民間素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寄托迎祥納福的心愿。
但由于現在環(huán)境因素,大多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于是就有了電子炮竹來替代,模仿燃放時的聲音和閃光度,增加節(jié)日氛圍和儀式感。
9、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中國拜年之風,漢代已有。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臘月初八之后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正月初五以后走親訪友,稱為拜晚年。
如今,拜年的形式越來越多元化。受疫情的影響,短信拜年、電話拜年、微信拜年和視頻拜年等形式越來普遍,無論形式如何變化,牽掛親友和表達美好祝愿的主題是永恒不變的。
10、給壓歲錢:壓歲錢起源較早,但全國流行是在明清時期。
壓歲錢最早稱為“壓祟錢”,相傳“祟”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怪獸,專對小孩子下手。大人為了避免孩子受到傷害,于是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壓“祟”錢,將其放在孩子的枕頭下,有驅逐邪魔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