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榷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手機端
當前位置: 91開學網

 > 

知識點

 > 

人文地理

 > 

中國十大孝順典故

中國十大孝順典故

2023-12-19 18:51:23 5910瀏覽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孝道被視為重要的道德準則,許多孝子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孝道的真諦,他們的故事成為了人們傳頌的佳話。你都知道哪些關于孝順的典故?

中國十大孝順典故:

1、親嘗湯藥。

西漢時代之漢文帝名恒,系漢高祖劉邦之第三子,尚未就帝位前,其父就封化為代王,文帝奉養(yǎng)其母薄太后,極為孝順,從不怠慢,有一次母親患病,病了三年之久,文帝親自殷勤看護,在側侍候,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每逢煎好湯藥,如非親自嘗試,未敢拿與母親服。文帝孝順母親,因而仁孝聲名傳遍于天下,得到人人之贊頌。

2、孝感動天。

虞朝皇帝舜,是瞽瞍之子,天性至為孝順。父親是一位全然不懂禮儀的人,母親常出惡言,其弟名象,傲慢不悛,惟姚舜并不怨恨,仍能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姚舜常在歷山下耕田,因孝感動天,有象協助耕田,亦有鳥幫助其鋤草。當時的皇帝唐堯聞悉姚舜大孝,特派九位男子服侍,并將其女兒娥皇及女英與舜為妻,后來并將天下讓與,舜以一平民,居然躍而為虞朝之皇帝,純因孝心所致。

3、嚙指痛心。

周朝曾參,名子輿,奉養(yǎng)母親,極為孝順,有一次往山中砍柴時,家里忽然有客來到,母親不知所措,盼望曾參速返,乃咬破手指,在山中之曾參,陡覺心痛,卜有預兆,急忙挑柴趕回家中,硊在母親膝前,問其緣故,母親說:因有客至,乃咬手指使你醒悟。曾參事母至孝,母親手指竟與其性靈相通。

4、百里負米。

周朝仲由,字子路家境貧困,時常采食藜與藿等野菜,子路為奉養(yǎng)父母,每每往百里以外之地背負食米。父母逝世后,南游至楚國,楚王敬慕其學問人品,給與封其官爵百乘之車馬,積存之米糧以萬鐘計,平時生活,以多層毛毯為坐褥,用膳時排列食鼎食用,極盡榮華富貴,但仍然思念父母之苦勞,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如以往,食用藜藿等野菜,往百里以外之地負米奉養(yǎng)雙親,惜巳無法如愿。

5、懷橘遺親。

后漢有一姓陸名績,字公紀之孝子,于六歲時,往九江謁見袁術,術以橘子招待,績竟暗懷二枚橘子,告別跪拜時,橘子墮地,術責陸郎因何暗懷橘子,績跪答稱:[吾母生性極愛橘子,欲持返孝敬母親]??兡陜H六歲即知盡孝道,術稱為奇事。

6、鹿乳奉親。

周朝郯子,天性至孝,父母年老,雙目均患眼疾,想食鹿乳,郯子就穿上鹿皮,往深山鹿群之中,取鹿乳供奉雙親,不料為獵人發(fā)現,欲箭射殺,郯子急忙告以:[為取得鹿乳供奉患有眼疾之雙親,始穿上鹿皮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獵人獲悉非鹿,始未予射殺,并感贊其孝行。

7、賣身葬父。

漢朝有一孝子,姓董名永,家貧如洗,父死時無力辦理喪事,乃賣身貸錢埋葬父親。葬親事畢,往買主家償工途中,遇一婦女,求董永娶為妻室,并與之同往主家,買主令織縑三百疋以抵償貸借款項,因得該婦女之助,僅歷時一個月,即完成工作,歸途行至前相遇之槐樹下,該婦女遂辭別董永而去。相傳該婦女系仙女,因董永之孝心可感,乃得天助。

8、刻木事親。

東漢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丁蘭,幼年父母雙亡,他沒有機會奉養(yǎng)行孝,因而經常思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對待雕像如同活人一樣(凡事均與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自己才用,出告歸省從不懈?。?。她的妻子因為日久生煩,對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用針偷偷地刺木像的手指玩,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后來木像見到丁蘭后,眼中垂淚。丁蘭查問妻子得知實情,就遂將妻子休棄。

9、行傭供母。

東漢齊人江革(章帝時任五官中郎將),少年喪父,獨自與母親住在一起(侍奉母親極為孝順)。不幸遭遇戰(zhàn)亂,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多次遇到匪盜,有的賊人想劫持他入伙,江革就哭著哀告說有老母年邁(無人奉養(yǎng)),賊人見他孝順就不忍殺他。后來,他輾轉遷居江蘇下邳,窮困地連鞋子都沒有了,便做雇工掙錢供養(yǎng)母親。母親所需衣服等,沒有一樣缺乏的。

10、臥冰求鯉。

晉朝時有一姓王名祥之人,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并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之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欲食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乃赤身臥于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中國十大孝順名言:

1、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出自《韓詩外傳》。樹想靜靜地待一會兒,可是風卻讓它不停地搖曳;當你想贍養(yǎng)雙親的時候,可能他們已等不及便過世了。這個嘆惜是皋魚在父母死后有感而發(fā)的。

2、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出自《史記·屈原列傳》。父母,是人出生的根本。這句話意在說明對于父母要有孝心。水有源、木有本,孝乃立身之本、乃一切善之基礎,如果一個人缺乏孝心,即便立下多么大的功勞,也稱不上一個孝子。

3、父母唯其疾之憂。

出自《論語·為政》??v使自己生病也擔憂父母的那種當下產生的感情。什么是孝?孔子給出一個判別的標準,因為自己生病而使得父母擔心,更使得父母得不到照顧,為此不安,因此產生憂愁。這種感情是發(fā)自內心的。

4、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出自《論語·學而》。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鬃舆@句話中表達了儒家傳統(tǒng)的孝道觀,這是儒家倫理的一個基本理念。

5、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出自《論語·學而》。對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句談的是“孝”的問題,把“孝”字具體化了。從字義上來看,孔子說一個人當父親生前和死后,都不能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guī)矩,這就是盡孝了。

6、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出自《論語·里仁篇》。侍奉父母要委婉進言,即使父母有自己的想法不聽從,也要持敬不可冒犯,即使自己辛勞也不要抱怨。對于孝,并不是一味地講求順從父母,而是采用比較靈活的方式處理。

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出自《論語·里仁》。父母的年紀,一定要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這句話里道出了天下孝子的矛盾心理,可謂悲喜交欣。

8、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出自《孟子·萬章上》。孝子行孝的極點,沒有超過尊奉雙親的。父是天、母是地,孝順父母天經地義。我們應該懷著一顆赤誠的感恩之心來回報父母,感謝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哺育之情。

9、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

出自《孟子·萬章上》。孝順父母,可以解除父母的憂愁。這是雙向的,讓父母快樂,自己才會真正的快樂。孝順父母,不是一句空話,需要你的孝心和實際行動來證明。

10、孝子之養(yǎng)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出自《禮記》。孝子奉養(yǎng)父母(的方法),就是要讓父母開心,不違背父母的意志。真正的孝子,一定是有孝心的人,即便自己再苦再累,卻能盡其所有來贍養(yǎng),讓父母開心,這就是大孝子。

中國古代典籍對孝的解釋有哪些?

《爾雅·釋訓》和《說文八上·老部》對“孝”的解釋都是“善事父母”,也就是要盡心奉養(yǎng)、孝順父母。

《禮記·中庸》這樣解釋“孝”:“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志。”認為有孝行的人善于繼承先人之志,傳承先輩之業(yè)。

《論語·泰伯》載孔子語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意思是說:大禹,我無可厚非,自己節(jié)衣縮食,卻以豐潔的祭祀致孝于祖先的神靈。孝,就是要虔誠地祭祀祖先。

《北史·崔逞傳》稱:“崔九作孝,風吹即倒?!惫湃嗽诟改杆篮?,要為父母守喪,停斷正常生活,只進湯水和蔬菜。崔九即北魏崔子約,為母親守孝而柴毀骨立。這里的孝是強調對父母的哀痛。

《禮記·祭統(tǒng)》也有對“孝”的解釋:“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為畜?!边@里對孝的理解是,孝就應該順從父母。

孔子的弟子子游問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