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榷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手機端
當前位置: 91開學網(wǎng)

 > 

知識點

 > 

英語語法

 > 

燕山雪花大如席下一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下一句

2024-03-25 16:56:51 477瀏覽

“燕山雪花大如席”出自于唐朝詩人李白的《北風行》,詩中描寫了北方婦女對丈夫戰(zhàn)死的悲痛之心,抨擊了戰(zhàn)爭為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這一句更是被譽為“最夸張的雪詩”。

燕山雪花大如席下一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的下一句是“片片吹落軒轅臺”。

《北風行》原文  

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 ?/p>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p>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p>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p>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wǎng)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zhàn)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注釋】

1、北風行:樂府舊題,內容多寫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傷感之情?!稑犯娂肪砹辶杏凇峨s曲歌辭》

2、燭龍: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人面龍身而無足,居住在不見太陽的極北的寒門,睜眼為晝,閉眼為夜。

3、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興。這里指當時安祿山統(tǒng)治北方,一片黑暗。

4、號怒:呼嘯狂暴。

5、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側。軒轅臺,紀念黃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懷來縣喬山上。這兩句用夸張的語氣描寫北方大雪紛飛、氣候嚴寒的景象。

6、軒轅臺:乃黃帝軒轅氏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處。遺址在今河北懷來喬山上。

7、雙蛾摧:雙眉緊鎖,形容悲傷、愁悶的樣子。雙蛾,女子的雙眉。

8、長城:古詩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線。良:實在。

9、鞞(bǐng)靫(chá):當作鞴靫。虎文鞞靫,繪有虎紋圖案的箭袋。

10、白羽箭:似白色羽毛裝飾的箭。

11、“焚之”句:語出古樂府《有所思》:“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币殉桑蛔鳌耙詾椤?。

12、“黃河”句:《后漢書·朱馮虞鄭周列傳》:“此猶河濱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見其不知量也?!贝朔雌湟舛弥^黃河之水不足道,可用捧土加以阻塞。

13、北風雨雪:這是化用《詩經(jīng)·國風·邶風·北風》中的“北風其涼,雨雪其霧”句意,原意是指國家的危機將至而氣象愁慘,這里借以襯托思婦悲慘的遭遇和凄涼的心情。裁:消除。一作“哉”。

全詩賞析:

“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詩人引用了《淮南子·墬形訓》中的故事:“燭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睜T龍棲息在極北的地方,那里終年不見陽光,只以燭龍的視瞑呼吸區(qū)分晝夜和四季,代替太陽的不過是燭龍銜燭發(fā)出的微光。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边@里連日月之光為什么都照不到這個地方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風怒號而來。軒轅臺:古代傳說中的土臺名。在今河北省懷來縣喬山上。燕山的雪花大得宛如一張竹席,它們一片一片地飄蕩在軒轅臺上。對雪的描寫“燕山雪花大如席”更是想象力豐富,精彩絕妙,不愧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寓情于景,以席來擬雪花此句想象飛騰,精彩絕妙,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雪花大,密的特點,寫盡了邊疆的寒冷。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在幽州十二月天思念遠方丈夫的婦人,不唱歌了,也不說笑了,整天雙眉緊鎖。她倚著大門,凝望著來往的行人,想到夫君還在那苦寒的北方前線心中實在凄苦哀怨。這里塑造了一個憂心忡忡、日夜思念丈夫的思婦的形象。這位思婦正是由眼前匆匆的行人,想到遠行未歸的丈夫;由此時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對遠在長城戍邊征戰(zhàn)丈夫的擔心,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寫到極致,但長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由幽州之冷可以想象的到。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臨別時你手提寶劍,救邊而去,在家中僅留下了一個虎皮花紋金柄的箭袋。這兩句是寫思婦憂念丈夫,但路途迢遠,不能相見,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飾有虎紋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懷。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wǎng)生塵?!保蛘煞螂x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網(wǎng)塵結,物思人,已是黯然神傷。

“箭空在,人今戰(zhàn)死不復回”,物是人非,一雙白羽箭仍在,可是人已戰(zhàn)死沙場,任是怎么等待,是永遠也回不來了。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睹物思人,徒增悲傷,不如將這箭連同箭袋都燒了吧,燒成灰燼,在這里詩人形象地刻畫了思婦將種種離愁別恨統(tǒng)統(tǒng)化為極端痛苦的絕望心情。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即使黃河捧土可塞,思婦之恨也難載,這就極其鮮明地反襯出思婦愁恨的深廣和她悲憤得不能自已的強烈感情。北風號怒,飛雪漫天,滿目凄涼的景象更加濃重地烘托出悲劇的氣氛,點出了主題,使首尾呼應,結構更趨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與情極為和諧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幾乎分辨不清哪是寫景,哪是抒情。

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此詩妙語驚人,自然流暢,詩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黃河捧土尚可塞”,說的都是生活中決不可能發(fā)生的事,但讀者從中感到的是作者強烈真實的感情,讓不可能發(fā)生的事卻變得真實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寫實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

《北風行》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xiāng)),一說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