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哪里


早上明白做人的道理,晚上死去也無遺憾了。人之所以為人,要遵守一定的規(guī)矩。
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哪里?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里仁》。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p>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dāng)天晚上死去也心甘?!?/p>
這句話中“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懂得了仁義的 道理,就應(yīng)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shí)踐它,有時(shí)為了捍衛(wèi)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孔夫子的這句話,不僅說出了大道難聞的道理,同時(shí)也說明,我們?nèi)说囊簧?,就是為了聞道,體道而來的,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志向,人生將失去其應(yīng)有的含義。
這句話就是為道而生的話。
里仁篇原文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p>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p>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p>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p>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p>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p>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p>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p>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p>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p>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p>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p>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p>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p>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p>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p>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p>
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p>
《論語·里仁篇》本篇是《論語》的第四篇,又名《論》。
包括26章,主要內(nèi)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guān)系問題、個(gè)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疇、原則和理論。對(duì)后世都產(chǎn)生過較大影響。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zhàn)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最新文章
十二生肖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