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榷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手機端
當前位置: 91開學網(wǎng)

 > 

知識點

 > 

歷史典故

 > 

文言文實詞虛詞歸納整理

文言文實詞虛詞歸納整理

2024-12-07 08:46:37 664瀏覽

實詞和虛詞是文言文的重要組成。想讀懂文言文,必然就要多了解一些實詞虛詞。下面為大家總結(jié)出了一部分的實虛詞,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幫助。

文言文實詞虛詞歸納整理

30個文言文實詞詳解

01、比:①并列,靠近 ②及,等到(……的時候)

02、鄙:①邊疆,邊遠的地方 ②淺陋無知,見識短淺

03、兵:①兵器,武器 ②軍隊 ③戰(zhàn)爭

04、?。孩偕?②毛病 ③辱,恥辱

05、乘:坐、架(車)

06、持:①拿著,握著 ②掌握 ③保持 ④一只手從下托扶 ⑤控制,挾制 ⑥對立,對峙

07、從:①跟從,跟隨(求學于) ②聽從,順從 ③采取某一種辦法 ④自,由

08、達:①通 ②豁達,心懷寬闊 ③表達,傳達 ④得志,顯貴 ⑤通行的,共同的

09、當:①在(某時,某處) ②應(yīng)當,應(yīng)該 ③將要,就要 ④占著,擋著,阻擋 ⑤對著,面對 ⑥掌管,主持

10、道:①路,途 ②道理,規(guī)律 ③道義 ④說,講

11、得:①得到,收獲 (看到,看見)(領(lǐng)會)(找到)②能夠,可以 ③同“德”,感恩

12、爾:①第二人稱代詞,你(們),你(們)的 ②指示代詞,這,那 ③近 ④形容詞或副詞詞尾 ⑤語氣詞,通“耳”,相當于“而已”

13、伐:①砍伐 ②攻打,討伐

14、犯:①侵害,危害 ②觸犯,違犯

15、方:①方圓,周圍 ②區(qū)域,地方 ③將,將要

16、負:背,以背載物

17、賦:一種文體

18、更:①交替,輪換,更換 ②又,另,還 ③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

19、茍:①茍且,不嚴肅 ②姑且,暫且 ③連詞,如果,假設(shè)。

20、故:①過去,原來,照舊 ②原因,緣故 ③所以,因此 ④特意

21、顧:①回頭看,看,看見(環(huán)顧,四顧) ②拜訪 ③還,反而

22、觀:①仔細看,看 (觀賞) ②景象

23、歸:①歸來,返回 ②歸還 ③歸屬,歸依(歸到一處)

24、過:①經(jīng)過 ②次,回,遍 ③過去,過后 ④過失,過錯 ⑤犯過失,犯錯 ⑥過分,過于 ⑦超過,過了

25、好:喜歡,愛好

26、號:①大叫,呼嘯 ②稱號,別號

27、還:①返回 ②交還,歸還

28、會:①會合,聚會,集會 ②盟會,宴會 ③適逢,正好,恰巧

29、惠:①恩惠,(給人以)好處 ②同“慧”,聰明

30、及:①到,至 ②等到……時 ③比得上 ④以及,和,與

以下是虛詞詳解:

以:

1.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以亂易整,不武(《燭之武退秦師》)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秦亦不以城予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祭妹文》)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6)表示依據(jù),譯為“按照”“根據(jù)”。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

2.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而且”“并且”。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無實義。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

(3)表示目的關(guān)系,相當于“用來”“以便”。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5)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動詞,可譯為“而”。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3.助詞

(1)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張衡傳》)

4.動詞

(1)以為,認為。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使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5.名詞

(1)譯為“緣由”“原因”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6.固定詞組

(1)[以為]①認為,把……當作或把……看作?;⒁娭?,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②把……作為或把……制成。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荀子·勸學》)

(2)[以是][是以]相當于“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3)[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的辦法”“沒有……的辦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陳情表》)

而:

1.連詞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荀子·勸學》)

(2)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順承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假如”。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6)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和動詞,可不譯。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7)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因而”。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guān)系。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2.第二人稱代詞

(1)譯為“你(們)的”“你(們)”。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3.通“能”,能夠,才能。

(1)胡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逍遙游》)

4.固定詞組

(1)[而已]語氣詞,相當于“罷了”。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2)[而后]才,方才。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出師表》)

(3)[而況]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

(4)[既而]不久,一會兒。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之:

1.助詞

(1)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4)放在倒置的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5)用在時間名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2.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即“他”“她”“它”;有時靈活運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指示代詞,“這”。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3.動詞

(1)往,到……去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其:

1.副詞

(1)表示期望、命令,相當于“可”“請”“還是”“應(yīng)當”。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表示推測、估計,可譯為“大概”“或許”。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3)表示反問,可譯為“難道”“豈”。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2.連詞

(1)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疑問句連續(xù)使用“其”字,表示選擇關(guān)系,可譯為“是……還是……”。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逍遙游》)

(2)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其若是,孰能御之 (《齊桓晉文之事》)

3.助詞

(1)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離騷》)

4.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表領(lǐng)屬關(guān)系,作定語,可譯為“他(們)的”“她(他)的”“它(們)的”。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yīng)譯為“他(們)”“它(們)”。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代詞,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這種”。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6)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為:

1.介詞

(1)表被動,譯為“被”。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2)介紹原因或目的,可譯為“因為”“為了”。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3)介紹涉及的對象,可譯為“給”“替”。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4)可譯為“跟”“同”。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2.句末語氣詞

(1)表示疑問或反詰,可譯為“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3.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可根據(jù)語境靈活翻譯。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2)可譯為“以為”“認為”。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3)表判斷,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要想學好文言文,實虛詞非常重要:

一個初學者要能解讀文言文,最主要的是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實詞詞匯,這里面尤其要注意古今詞義不同的字。其次,就是要掌握大量的虛詞詞匯,因為文言文的虛詞和現(xiàn)代文的虛詞完全不同。沒有掌握這些虛詞,我們也能了解古代典籍的大概意思,但這樣就只能掌握一些表面意思,而無法“體味其中的奧秘”了。最后,掌握一定的文言句式,比如大量的定語后置句式、狀語后置句式、賓語前置句式、判斷句式等,就能具備基本的解構(gòu)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這三方面達到一定水平,一般的中高考基本不用發(fā)愁,同時,也就基本具備了自行從我們祖先的文化寶庫中尋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