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的古詩 全文


我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但透過那些優(yōu)美的古詩詞,你會發(fā)現(xiàn),“行萬里路也讀萬卷書”,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所以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敕勒歌》這首古詩,相信很多人對這首詩都不太了解,因為他的作者就是一個謎團。
《敕勒歌》的古詩 全文
敕勒歌
南北朝 佚名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的古詩 全文翻譯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籠罩著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于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敕勒歌》的古詩 全文注釋
1、敕(chì)勒:我國古代北方民族。
2、川:河川。
3、陰山:內(nèi)蒙古境內(nèi)的一座山。
4、穹(qióng)廬:游牧民族居住的圓頂帳篷。
5、見(xiàn):通“現(xiàn)”,出現(xiàn)。
《敕勒歌》的古詩 全文賞析
北方的大草原上,曾經(jīng)無數(shù)的游牧部族來了又去。他們的崛起與征伐,他們的輝煌與湮滅,史冊中有或詳或略的記載。然而他們的日常生活與情感,他們在日出日落間的歌哭哀樂,卻極少有文字流傳下來?!峨防崭琛穭t是一幅聚焦的圖景。
歌中呈現(xiàn)了一個遼闊蒼茫的世界。這個世界以高聳綿延的陰山為背景,陰山下一望無垠的大草原在天地間延展,似乎一直延展到天邊。天和地相連在一起,天空猶如一頂巨大的氈帳,籠罩住大地。天空湛藍,草原遼闊,當風吹過草原,豐茂的牧草隨風低伏,顯露出一群群的牛羊。
這首歌最初很可能是北朝鮮卑語的歌,而后翻譯成了漢語。最早唱這首歌的,是東魏高歡的大將斛律金。高歡被西魏擊敗,軍隊士氣低落,因而命斛律金唱《敕勒歌》,于是將士懷舊,軍心振奮。斛律金是敕勒族人,高歡手下多是鮮卑人,他們都是草原人,這首歌讓他們仿佛回到了北方的大草原上,再次看到了美麗富饒的家鄉(xiāng)。
《敕勒歌》的古詩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處在鮮卑、匈奴等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政權(quán),歷史上稱為“北朝”。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漢語記錄的作品。這些歌謠風格豪放、剛健、抒情、爽直、坦率,語言質(zhì)樸無華,表現(xiàn)了北方民族英勇豪邁的氣概。
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見錄于北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一般認為是敕勒人創(chuàng)作的民歌。它產(chǎn)生的時期為5世紀中后期。
在史書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書中講述公元546年,東魏權(quán)臣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zhèn)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
作者簡介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誰,各界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認為作者就是斛律金,而有人認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