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榷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手機端
當前位置: 91開學網(wǎng)

 > 

知識點

 > 

公式考點

 >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是哪個季節(jié)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是哪個季節(jié)

2024-03-22 14:08:16 515瀏覽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是杜甫《絕句二首(其一)》中的一句詩,這首詩用自然流暢的語言寫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極生動地、自然地描繪出充滿生機的春色之美,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是哪個季節(jié)?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描寫的是春季的景色。

這首詩描寫了春天的景象,包括春天的氣候、大地萬物的復蘇和人們的生活情況。其中,“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句描述了春天溫暖的氣候,燕子和鴛鴦也因此而活躍。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原詩:

《絕句二首》杜甫

其一: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原詩翻譯: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么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燕子銜著濕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江水碧波浩蕩,襯托水鳥雪白羽毛,山巒郁郁蒼蒼,紅花相映,便要燃燒。今年春天眼看就要過去,何年何月才是我歸鄉(xiāng)的日期?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的歷史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漂泊西南時的早期作品,作于廣德二年,也就是公元764年的暮春,當時杜甫正在四川成都的浣花草堂定居。

杜甫經(jīng)歷過安史之亂,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因此他的詩歌多反映民生疾苦,在成都草堂定居的時候生活相對安穩(wěn),他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內(nèi)容也有了閑適安逸的生活氣息。

《絕句二首》其一賞析:

首句“遲日江山麗”,“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jīng)·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陽光,以統(tǒng)攝全篇。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xiàn)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芍^起筆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

“春風花草香”,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xiàn)明媚的大好春光。把春風、花草及其散發(fā)的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讀詩如畫,我們通過聯(lián)想,便可以身臨其境,感受到百花競放、風送花香。

“泥融飛燕子”,正所謂“七九河開,八九燕來”,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秋去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這種動態(tài)的描寫使畫面更加勃勃生機,春意盎然。

“沙暖睡鴛鴦”,則與第三句動態(tài)的飛燕相對照,開始勾勒靜態(tài)景物。春日沖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溫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同時也和首句緊密呼應,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的鴛鴦出水,怡然自得的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

短短二十個字,由遠而近,動靜相間,層次分明,相映成趣。浣花溪畔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春景,躍然紙上。同時。也能看出詩人經(jīng)歷了“一歲四行役”、“三年饑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在“但有故人供祿米”之后,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

《絕句二首》其二賞析: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就像燃燒著一團旺火,旖旎燦爛。

一個“逾”字,一個“欲”字,將水鳥掠過江面,紅花爭奇斗艷的景象,概括得十分形象。同時,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然而,“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詩人的心意絕不旨在寫景,筆路陡轉(zhuǎn),憂國思鄉(xiāng)。暮春的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xiāng)思之深厚,春景越燦爛,便越反襯出內(nèi)心的惆悵。

整首小詩,既承接上首,描寫春日的美景,又急轉(zhuǎn)而下,反襯出憂國懷鄉(xiāng)的惆悵。以用獨特的筆法,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比直接寫思鄉(xiāng)之情,更能帶給人震撼,可謂別具韻致,余味深濃。

《絕句二首》相關習題:

1、蘇軾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來評價王維的詩,其實杜甫的這兩首詩也是如此,請簡要解析這兩首詩是如何寫景的?

答案:第一首寫景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泥融飛燕子”是動景,“沙暖睡鴛鴦”是靜景,一動一靜展示了初春時節(jié)秀麗的風景。第二首運用了襯托的手法,重墨描寫顏色----“江碧鳥逾白”和“山青花欲燃”描寫了碧江、白鳥、青山和紅花,用江的“碧”襯托鳥的“白”,用山的“青”襯托花的“紅”,生動形象。

2、這兩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不同的情感?

答案:第一首詩作者借秀麗的春景表達了安適恬淡的情懷,第二首詩作者以樂景寫哀情,表達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思鄉(xiāng)之情。

3、我們搜杜甫的詩,可以發(fā)現(xiàn)杜甫曾經(jīng)寫過《絕句六首》、《絕句四首》和《絕句二首》等,這些絕句都很美,都沒有具體的詩題只是統(tǒng)統(tǒng)的叫做“絕句”。絕句是一種詩的體裁,按理說不能直接作為詩的題目,就像詩歌不能直接做所寫詩歌的題目一樣,看這些詩都是無題目、無明確的主題中心,很多人認為這些詩更像對聯(lián),但為什么杜甫會給這些詩起名《絕句》?

答案:這些絕句都不是完整的詩,它只是詩人平時得到的一些比較好的句子,暫時存下作為日后創(chuàng)作的材料。結果長時間沒有應用到這些好句子,那就真的成了“絕句”了。

相關拓展:

古人將一年劃分為4季、24個節(jié)氣,每個節(jié)氣15天(365天/24節(jié)氣=15天/每節(jié)氣),又進一步根據(jù)每5天物候的細微變化,將每個節(jié)氣劃分為3段(15天/3段=5天/段),這每5天的一段,就叫做候,這就是(4)季、(24)節(jié)、(15)氣、(5)候的來歷。春分三候分別是,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fā)聲,三候始電。3月22日就處于玄鳥至的一候,這個玄鳥,其實就是燕子,因為玄的意思是黑色,而燕子背上的羽毛,基本呈現(xiàn)黑色,所以古人把燕子叫做玄鳥。燕子,是春天里吉祥美滿的象征,是農(nóng)家最喜歡的候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