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出自哪里


《老子·周訓》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真正的智慧,不需要虛張聲勢,成大事者,都懂得藏巧納拙。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出自哪里?
出自《老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某些才智出眾的人,看來好象愚笨,不露鋒芒。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最大最美的聲音乃是無聲之音,即達到極致的東西是不可捉摸的。最美的形象就是沒有形象,有意化無意。
“大智若愚”這個成語可謂濃縮了中國儒家和道家為人處世的智慧。日常生活中,有大智慧、大聰明之人,都胸懷坦蕩,胸襟豁達,明白大道理,對于身邊瑣事一目了然,當然用不著處處用心。而那些只有一點小聰明的人卻正好相反。他們喜歡察言觀色,見縫插針,無孔不入。這種人要是談大道理,便氣勢洶洶、咄咄逼人;談具體事兒,便婆婆媽媽、絮絮叨叨、沒完沒了。他們長于鉤心斗角,雞蛋里可以挑出骨頭,沒事兒也可找出是非來。所以,外表普通,內涵豐富,這才是真正的智者。
作品介紹:
《老子》是一部充滿智慧的哲學著作,二千多年來對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影響巨大。而自帛書本與竹簡本《老子》出土后,有關《老子》及其思想的研究更成為學術界的一大反響。
《周馴(訓)》道家古佚書,存竹簡211枚,近5千字,另有約40余枚竹簡、千余字的內容散失?!吨荞Z》篇發(fā)現(xiàn)將“還原先秦道家原初面目”。
《周馴》現(xiàn)存竹簡211枚,近5千字,另有約40余枚竹簡、千余字的內容散失。全書主體分為十四章,通過講述古代圣主賢君的故事來闡發(fā)治國為君之道。
所引述的歷史故事上起堯舜,下至戰(zhàn)國中期的秦獻公,其中有些見于傳世文獻而互有出入,更多的故事則是前所未見。從《周馴》記載的史事以及文字、用詞、語法各方面的特征看來,其成書年代應該在戰(zhàn)國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