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下一句是什么


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思是比喻用來掩飾的言詞或行為卻正好暴露了想掩飾的內容。此地無銀三百兩是一則來源于民間故事的成語。同時也有人作過詩。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內容吧。
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下一句是什么
一、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下一句是前身相馬九方皋。原文如下:
八十虛度二首(其二)
近現(xiàn)代·聶紺弩
窗外青天兩線交,文章拱手世賢豪。
此地無銀三百兩,前身相馬九方皋。
生謂不辰胡老邁,死如得所定燃燒。
五臺師范花和尚,狗肉噴香誘戒刀。
二、還有一句俗語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
八十虛度二首(其二)譯文
我成天躺在床上,只能從一橫線一直線相交的窗的一角,看到窗外青天,寫文章的事我是不行了,只好兩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拱手),讓給當代(世)賢豪。
我這(此)地方,沒有(無)埋著三百兩銀子,我前世(前身)是春秋的相馬家九方皋。(舒蕪讀詩筆記:上句是說自己沒有什么積蓄,下句是說自己頗能識人、知人。)
我這一生如果說(謂)命運不好(不辰),怎么(胡)又能活到這么大年紀,雖說衰弱(老邁),如果我死后得到應有的歸宿(死得其所),一定是是一把火燒掉(燃燒)完事。
五臺山有我學習的榜樣(師范),就是那位花和尚魯智深,香氣濃厚(噴香)的狗肉,引誘著魯智深的戒刀,守不了那些清規(guī)戒律。
創(chuàng)作背景
作于一九八二年。一、三兩首于四月在《光明日報》發(fā)表,題《八十度》。
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典故
此俗語出自一民間典故:張三將銀子埋在地下,并留條“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發(fā)現(xiàn)了把銀子偷走了,也留下一紙條“隔壁王二不曾偷”。比喻人做賊心虛,干了壞事想要隱瞞,卻還特意申明不是自己做的,反倒暴露了。
從前有個人名叫張三,自以為是,喜歡耍小聰明。他費勁千辛萬苦終于攢了三百兩銀子,很是興奮,但也很憂愁,他總是擔心會有人惦記他的錢,不知道如何存放才能保證銀子的安全,不被人偷走。隨身帶著吧,不方便,也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藏家里吧,自己不能時刻看著,也有可能被小偷偷走,冥思苦想半天也想不出一個萬全之策。最后他決定采取他認為最安全的地方,將銀子埋在地下。到了晚上,他捧著銀子躡手躡腳地來到院子里的墻根下,挖了一個坑,將銀子藏了進去,再將坑填上。埋好之后,張三還是覺得有點不放心,總覺得會被人發(fā)現(xiàn)。他想了想,回屋寫了張紙條“此地無銀三百兩”,貼在坑旁邊的墻角上。張三這才覺得安全了,放心地回去睡覺了。
隔壁有個人名叫王二,自一大早就發(fā)現(xiàn)張三心神不寧、滿腹心事的樣子,覺得很是奇怪,但也不知道為什么。到了晚上,他聽到院子角落里有挖坑的動靜,于是偷偷起身去看發(fā)生了什么事。借著月光,王二看見墻角上貼了張字條“此地無銀三百兩”,恍然大悟,于是輕手輕腳地將銀子挖出來拿走,有將坑填上,也留了張紙條“隔壁王二不曾偷”。
故事哲理
后來人們根據(jù)這個民間故事,把這句話“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當作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自作聰明,想要隱瞞,掩飾所干的事情,結果反而更加明顯地暴露了。
這個笑話后來形成了成語:“此地無銀三百兩”。用來比喻想要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更加暴露了行徑。后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隱瞞的事情反而暴露了。與其意思相同的還有個成語“欲蓋彌彰”,“欲”是想要;“蓋”是掩蓋;“彌”是更加;“彰”是明顯。整個成語意思是想要掩蓋干的事情,結果暴露得更加明顯。
一般形容做賊心虛,想要遮掩卻欲蓋彌彰,想要解釋反而越抹越黑,好比此地無銀三百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