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出自哪里


吳兢《貞觀政要·任賢》中有一句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但這句話最早出自《舊唐書·魏征傳》,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悼念謀臣魏徵時說的。以下是詳細介紹。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出自哪里
這話出自《舊唐書·魏征傳》,一般認為這就是唐太宗的原創(chuàng)了。但唐太宗表示,這是改版,原創(chuàng)要從戰(zhàn)國時期去尋找。
《舊唐書·魏徵傳》中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碧铺诶钍烂窬驮堰@三種鏡子當(dāng)做寶貝,用來防止犯錯。可見,歷史可以照見過去,同時也折射未來。
以銅為鏡的典故
以銅為鏡的歷史典故,出自《舊唐書·魏徵傳》,是唐太宗李世民對魏征的最高評價。
在唐超貞觀十七年,敢于直諫的魏征死了,唐太宗非常的難過,他流著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這段話是是對魏征人生價值的評價,表示敢于直言的魏征,就是唐太宗對錯的一面鏡子。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用銅當(dāng)做鏡子,可以讓衣服穿得端正。一個人用歷史當(dāng)做鏡子,那么他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一個人當(dāng)做鏡子,那么就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對錯。在最會唐太宗還感嘆,魏征去世之后,自己就少了一面好鏡子。
這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的典故,出自《舊唐書·魏徵傳》,可以說是李世民對魏征的最高評價了。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說得上是個非常賢明的君主了,他善于聽取大臣好的意見,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之理。大臣魏徵是一個敢于感言其過的人,所以在他去世之后唐太宗非常的的傷心。
畢竟在古代時候,敢于直言皇帝過錯的人,還是比較少的,所屬人多皇帝都是討好恭維。唐太宗作為一個鮮明的君主,自然希望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有什么錯誤能夠得到及時糾正。敢于直言其錯的魏征,可以說就是他對錯的一面鏡子,不會讓他做了錯事也不知道。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的哲理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是唐太宗在想念魏征時面對群臣所發(fā)出的感嘆。意思是,用銅作鏡子,可以讓我們端正行為、表里如一。把人當(dāng)作鏡子來做參照,可以明白我們自己哪些事情該做,而哪些事情不能做。把歷史當(dāng)作鏡子來借鑒,可以讓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或朝代興衰更替的經(jīng)驗和教訓(xùn)。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天資平庸,參加了七次科舉考試才中了秀才。但他堅持每天反思,并且給自己訂了個“日課冊”,名之曰《過隙集》,“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于冊,以便觸目克治”。
曾國藩的日課,就是堅持每日自我反省、自我修身,尋找自己的不足,持續(xù)改進。曾國藩的日課不是一天、一月、一年,而是三十年如一日。因此,他終大器晚成,被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反省是一個人不斷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徑,一個人只有不斷反省自我的不足,才能夠在問題中不斷進步。
事實上,一個人如果在做事的時候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tài)度,那么,他就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和缺陷,從而學(xué)會有技巧地揚長避短,將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同時,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我們不斷地完善自身,而我們也要時刻地更新自己的思維。
有人說反省是認識真理的高級方式。有人認為反省是一個把握絕對精神發(fā)展的辯證概念,認為反省是從聯(lián)系中把握事物內(nèi)部的對立統(tǒng)一本質(zhì)的概念。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反省,就是對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理感受,以及之前的行為,進行思考和整理,總結(jié)出來,以便今后做得更好。
所以,一個懂得反省的人,智力永遠都在成長中,能力都在提升中,當(dāng)然也會讓周圍的人越來越喜歡他。因為他擁有了人生中的大智慧。通過反省,我們將能夠做到謙虛、寬容、大方、心態(tài)平和,懂得說話做事給別人留有余地,且富有自嘲精神等。
有了反省精神,我們的人生之路才會不斷地延伸,而且越走越廣闊。只有懂得反省的人,書籍、演講等才會對他起作用,他才能從中受裨益和啟發(fā),猶如一個懂茶的人,能品出茶的淡雅清香一樣。
一個不懂得反省的人,說什么書對他也沒有作用。因為他沒有吸收知識的能力。所以,我們必須堅持反省。
魏征簡介
魏徵,現(xiàn)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chuàng)建“貞觀之治”的大業(yè),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 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最新文章
十二生肖排序